10月30日,张翠娟(右二)主持调解。
“我想做一个能帮助别人的人,所以当妈妈劝我留在本地工作时,我还是选择了来新疆。”10月30日,送走当事人,38岁的张翠娟斜靠在办公室的墙上,说起自己成为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初衷。
现在的张翠娟是伊宁市达达木图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专职调解员。
从河南来到新疆,辗转多地、从事多份职业后,2020年,张翠娟成为了一名基层人民调解员。“刚开始不适应,这个工作面对的都是矛盾,但后来想想调解矛盾更能帮助人,就安心干起来。”张翠娟说。
想要帮助人,首先得获得对方的信任。“来我们这里的都是矛盾没办法解决的,要让他们信任,并不是件容易的事。”张翠娟给记者讲述了今年3月她处理的一起纠纷。
孜某因长子去世受到很大打击,偏偏儿媳热某因孙子上学一事希望将孙子户口迁走。孜某担心失去儿子再失去孙子,坚决不同意,便将相关资料藏了起来。
一方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,一方不舍自己的血脉家人,两方的想法张翠娟都能理解,但调解工作却很难开展:电话约孜某被拒绝,两度上门,孜某也避而不见。张翠娟没放弃,她找到孜某次子艾某,说服他带自己见孜某。
坐着艾某的小货车来到孜某家,张翠娟把孜某请到调解室和儿媳热某面谈。“我能理解她们,帮她们把心结解开,矛盾也就减少了一大半。”张翠娟说,当她帮助这对婆媳打开心房后,双方抱头痛哭、温馨和解。
调解并不是唯一途径。“你们还可以依法去法院起诉。”张翠娟经常站在当事人角度分析问题,在她看来,以事实为基础、开诚布公讲办法,往往能增加当事人的信任。
今年7月,一名女子带着3个孩子来到伊宁市找工头讨要36万元工钱。多次讨要无果后,女子声称要自杀。涉事工头报警后,张翠娟来到现场。
“你是不是觉得我们会包庇他,所以不信任我们?”面对情绪激动的当事人,张翠娟一语道破她的想法。
“老板、政府都是本地人,你们肯定相互包庇!”女子情绪激动。
“我也是河南来的。”听出女子有河南口音,张翠娟主动报上家门。事实摆在眼前,女子不再那么激动。张翠娟接着开导她:“你带证据没?把材料拿来我帮你分析,看看究竟怎么回事。”
厘清案件事实后,工头当天支付2万元,并承诺剩余部分分期偿还。该女子同意后,张翠娟帮助女子与工头签订还款协议,并向他们释法:“有了这个协议,工头必须按时还款,如果不还钱,你就去法院申请强制执行。”
以情动人,以诚立事,这让张翠娟经手的案件多数都能顺利解决,矛盾纠纷成功率、案件执行率均达98%。
“我的很多工作都是边干边学,不懂的问题就及时请教。”张翠娟说。
化解矛盾纠纷,归根到底还是依靠法律。喜欢事不过夜的张翠娟为快速解纷,常常抽时间学习法律。张翠娟韧劲十足,她还计划报考研究生,拓宽知识领域。
近日,司法部授予999名人民调解员“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”称号,张翠娟名列其中。
“我还有很多不足,这份荣誉对我来说是认可更是激励。”张翠娟坚定地说。